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与羊同吃同住,缙云有个八旬“羊痴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潘云川
    2020-10-22 19:39:03    来源:缙云新闻网   转载

           缙云新闻网讯 深秋的山坳里,山清水秀,空气清新。绿树掩映处,时不时听到优美音乐与羊的咩咩声互相交响……在五云街道雅施村前,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养殖场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
      路边一个村民告诉记者:“这些羊,吃的是从附近农户收集来的各种农作物秸秆,还添加各种清凉解毒和补血养肝的中草药;睡的是洁净通风、卧厕分离的“两层楼房”。渴了就喝山泉水,闲了还听听音乐,老施养的这些羊,金贵着呢!夏秋季节,为了体验羊的生活,听说老施还和羊一起过夜,亲口品尝饲料,是个有名的‘羊痴’……”

      这个村民眼中的“羊痴”,名叫施德正,今年已近80高龄,他究竟有着怎样的“羊故事”和“羊高经”呢?

      “羊痴”施德正

      初见施德正,但见身板硬朗,脸上总是带着微笑,感觉他为人随和,热情大方,精力充沛。

      施德正从小喝着家乡雅施村的水成长,是土生土长的缙云人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他凭着一股好强劲儿,只身前往省会杭州创业,成为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老板。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无法给他内心带来归属感,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思乡之情不断涌动,令他难以入睡。偶然之间,他看到养殖湖羊致富的新闻报道,就更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。

      2013年初,施大伯与本村农户签订合同,接手了16亩流转土地。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,他在山坳里建起羊舍3座,采购种羊400多头,办起了一家小规模的湖羊养殖场。

      从此,他起早摸黑,以羊为伴,以养殖场为家,风里来雨里去,日夜坚守,辛勤操劳。“这一年,确实干得很辛苦,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。”施大伯欣慰地对记者说。

      辛勤的汗水,结出丰硕的成果。2015年,施大伯成立了“兴隆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”,扩充了羊舍,养殖规模从2200头发展到4600头,成为名闻遐迩的湖羊养殖场。

      规模养殖,巧解饲料问题

      规模化发展,湖羊的饲料成了一大难题,施大伯内心十分焦虑。通过不断走访,施大伯了解到丽水有几家中药饮片加工厂,每年有大量的清凉解毒和补血护肝等中草药水煎料转让,这些水煎料包含有板蓝根、金银花、益母草和灵芝等成分。他便装了几袋运回养殖场,经过筛选粉碎,与秸秆、草料、麦麸、菜籽饼等一起搅拌,加上适量食盐和钙粉尝试喂羊,结果发现湖羊吃得津津有味。

      “通过几个月的试验观察,我发现用中草药水煎料调配的混合饲料喂养,湖羊食量大增,比传统单一饲料喂养的湖羊长得彪壮,而且还不容易得病。”

      这个办法既解决了困扰养殖场规模化发展问题,降低了饲养成本,还消除了制药厂下脚料倾倒安置问题,可谓一举多得。

      施大伯说:“并不是所有下脚料都可以利用,首先这些下脚料要有利于羊的健康,同时要符合羊的口味。为了确保饲料适口和安全,有时候甚至先要自己先尝一尝。”

      为储备充足的饲料,他还从周边村庄收购农民随处丢弃的农作物秸秆,如大豆柴、玉米杆,番薯藤、茶叶和桑叶剪枝等等,实现变废为宝。

      同时,施德正还将养殖场产生的羊粪加工成有机肥,成了全市各地各类农场和农户的“香饽饽”,不仅反哺农业生产,自己提高了效益,还保护了环境,可谓一举多得,多方共赢。

      生态养殖,产品走俏市场

      目前,施德正的养殖场存栏数4000多头,常年聘用六七个村民管理,每年出栏1500头左右。也许是饲料特别的缘故,食客们反映他们的羊肉口感鲜美清香,补益作用明显,多年来产品畅销江浙沪和本市各地。

      鉴于施德正在绿色循环生态养殖上取得了良好效益,他还受邀赴京出席了首届中国新年农村建设论坛,并获得“全国新农村建设杰出贡献奖”荣誉称号。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,开启绿色发展之路的创富故事,在当地传为美谈。

      深秋的山川空旷寂静,暮色为雅施村添了一份神秘的仙气。施大伯告诉记者,他在仙都景区门口开了一家羊肉馆,将生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,突显绿色有机和循环发展主题,尽己所能,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。



    编辑:郑伟勇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